鸭苗常见疾病及防治措施如下:
病毒性疾病
- 鸭瘟
- 症状:体温升高至 42℃以上,精神萎靡,缩颈垂翅,食欲减退或废绝,流泪,眼周围羽毛沾湿,部分鸭头颈部肿大,下痢,粪便呈绿色或灰白色。
- 防治措施:定期接种鸭瘟疫苗进行预防。一旦发病,对病鸭进行隔离,对鸭舍及环境彻底消毒,可用聚维酮碘等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。
- 鸭病毒性肝炎
- 症状:病鸭精神沉郁,蹲伏,不愿走动,运动失调,身体倒向一侧,两脚痉挛性抽搐,头向后仰,呈 “角弓反张” 姿势,死亡快。
- 防治措施:给种鸭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,使雏鸭获得母源抗体保护。对未接种疫苗的鸭苗,可在 1-3 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预防。发病后,立即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进行治疗,同时配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保肝药物。
- 鸭大肠杆菌病
- 症状:病鸭精神不振,羽毛松乱,食欲减退,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,有时粪便中带有血液或黏液。部分病鸭还会出现心包炎、肝周炎、气囊炎等症状。
- 防治措施:加强鸭苗饲养管理,保持鸭舍清洁干燥,定期消毒,合理控制饲养密度,防止氨气等有害气体浓度过高。治疗时,可选用敏感的抗生素,如恩诺沙星、阿莫西林等。
- 鸭浆膜炎
- 症状:主要发生于 2-7 周龄的鸭苗,病鸭嗜睡,缩颈,喙抵地面,眼鼻有分泌物,拉绿色或黄绿色稀粪,运动失调,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,如摇头、点头或痉挛性抽搐。
- 防治措施:改善饲养环境,注意通风换气,定期对鸭舍、用具等进行消毒。预防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药物,如氟苯尼考、磺胺类药物等。发病后,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。
- 鸭球虫病
- 症状:多见于 2-3 周龄的雏鸭,病鸭精神沉郁,食欲减退,喜卧,不愿走动,排出暗红色或巧克力色血便,严重时粪便呈鲜血样。
- 防治措施:保持鸭舍干燥、清洁,定期清除粪便,堆积发酵,以杀灭虫卵。预防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物,如氨丙啉、地克珠利等。发现病鸭应立即隔离治疗,选用有效的抗球虫药物。
- 鸭绦虫病
- 症状:鸭苗感染绦虫后,表现为食欲减退,生长发育受阻,精神萎靡,羽毛松乱,下痢,粪便中有时可见白色绦虫节片。
- 防治措施:定期对鸭群进行驱虫,可选用吡喹酮、氯硝柳胺等药物。加强饲养管理,避免鸭苗与中间宿主接触,保持鸭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卫生,及时清除粪便,防止虫卵污染环境。